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

宅經濟也要國際化 探討台灣漫畫與繪本行銷世界的機會

宅經濟也要國際化 探討台灣漫畫與繪本行銷世界的機會

文☉潘雅君、吳佳綺
漫畫產業遍及全球,經營方式各有特色
  談到漫畫這個產業的發展,洪德麟首先提出,漫畫本身固然令人著迷,而各地漫畫產業不同的經營模式與過程,也同樣引人入勝。例如美國漫畫,通常在未出版前先寄發目錄,讀者要訂貨才能買。歐洲漫畫則以多元內容和質感取勝,其中最特別的是法國作品,像藝術品一樣走高質感路線,「拿在手上,就會覺得自己很有氣質。」
  而日本漫畫產業向來蓬勃,供給與需求量都很大,單單是《少年月刊》就厚達一二○多頁,有些雜誌甚至厚達五百多頁,平均每月出版八百多本。洪德麟強調,這種運作方式考驗的不僅是漫畫家的耐力,更重要的,是吸引讀者的能力。因為每期刊物都附有意見調查表,如果連續三期被票選為倒數前三名,通常編輯就會讓這篇作品提前下檔。相反的像是鳥山明的作品《七龍珠》那樣,因為太受歡迎而遲遲不結束連載,故事越畫越長的情況也有,例如現在熱銷的《航海王》。

熱情、熱情、熱情—效法日本漫畫家的拼命精神
  不過,日本漫畫產業也不僅僅是以量取勝,漫畫家的創作熱情尤其令人感動。洪德麟表示,二○○二年他參加亞洲漫畫高峰會,出席的日本漫畫家資歷達五十年以上的就有二十多人,而他也認識一位目前八十多歲的老漫畫家,到現在還持續創作,這種熱情,很值得台灣漫畫家學習。
  當然,台灣也有許多令人動容的創作故事,繪本作家幾米就是一例。李雨珊表示,「幾米的創作能量和慾望一直都是很旺盛的。」雖然四十歲時才出第一本繪本書,但是從一九九八年到二○○八年,幾米已經推出了三十本創作。他不是為了賺錢而拼命畫,而是因為他真的有許多的故事和點子。
  李雨珊指出,直到現在,幾米還維持每天畫八個小時的習慣,也因為他認為畫畫是快樂的事,所以自己一手投入並無助手幫忙。從報章雜誌上幾百元一張的插畫到五十萬元一張的繪圖,幾米都愛畫,也樂於和各界作者合作,「幾米的創作欲望是不因為收入高低而有所區分的,他是真心的喜歡這件事。」
  而當幾米已經成為台灣繪本的代名詞,走出台灣、登上國際的時候,為什麼目前台灣的漫畫家,卻不能有同樣亮眼的成績呢?陳肇偉認為,其實以創作端來說,台灣不是沒有優秀作品。例如說二○○八年新聞局長篇劇情漫畫獎首獎《柯普雷的翅膀》。「無論是創作的質或量都非常好。從我作漫畫通路這麼久的眼光看來,它可以帶給我們國人漫畫一些信心與希望。」「就像國片的 《海角七號》 一樣吧!」 陳肇偉笑著說。

台灣漫畫不缺創作人才,供應鏈須有效運作
  不過,要支撐一個產業,光有好作品是不夠的,陳肇偉接著指出,「漫畫產業有四個環節:創作者、出版社、通路商與市場,這四個環節要能聯結起來,產業才能順利運作。」
  陳肇偉再次以《柯普雷的翅膀》為例,作者沈穎杰曾說,她畫一本漫畫要一年,然而收入只能供應三個月的生活,換言之,市場不夠大,讓作者很難生存。然而這個問題能夠完全歸罪於出版社或者是通路商嗎?其實不行。「經營國人漫畫一直相當困難,即使我們盡力推銷,顧客的興趣也不高。」他觀察到,許多漫畫家之所以走上同人誌創作,也是因為這個緣故。可以說「在台灣想畫漫畫的人 ,會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沒有職業的市場,所以他只好作業餘。」
  因此,陳肇偉認為創作者需要調整心態,要把握「宅」經濟的契機,就要加強自己作品對「宅族」的吸引力。創作者應該要了解自己的目標大眾是誰,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,尋求他們的肯定,不能光憑著「一腔熱血」在家埋頭苦畫,卻忽視市場的走向與運作。
  楊仲偉也分享他對宅經濟的看法。他指出「宅」並不只是對動漫的狂熱,更代表了具有專業知識,而國人創作者確實需要更加認識這個市場。

光有創作熱情還不夠,行銷策略與正確認知才是王道
  笑稱自己不會藏私,會把行銷的「撇步」拿出來和大家共享的楊仲偉說,尖端從行銷日本漫畫的經驗學到許多,目前歸納的幾個重點就是分眾市場、認清作品、引爆話題。首先一部作品要上市,創作者及企劃編輯,都要了解它在分眾市場上能夠喚起哪些人的興趣,能賣給誰。接著透過媒體引爆話題、帶起熱潮。例如以葡萄酒為主題的日本漫畫《神之雫》,就是這一系列操作成功的例子。
  除了市場的運作以外,創作者對於待遇也要有正確的認知。楊仲偉說,很多人認為台灣漫畫家待遇很差,稿費很低,「其實不管日本台灣都一樣,漫畫家的稿費都是低的,稿費只在於保障創作者的基本維生,創作者要用漫畫賺錢,靠的是版稅。」
  陳清淵也附議指出,漫畫界的規則是「未成名者領稿費,成名者收版稅。」而在連載階段,出版社能夠提供的是讓漫畫家長期曝光的機會。他並以東立出版的《龍少年》與《星少女》兩本本土月刊為例,作者在連載過程中漸漸累積實力,讀者群漸漸打開,出版社再出單行本才會有銷量。

目前最缺:說故事能力與完整行銷策略
  陳清淵並且強調:「畫技部分即使起步較慢,也可以藉由訓練來加強。然而說故事的能力不夠好,就沒有辦法一蹴可幾。短期內,可能需要由一個團隊來集思廣益。」
  而楊仲偉也用尖端培植本土創作的經驗為例指出,以一個團隊來強化說故事的能力,是可行的方式。例如《雞排公主》,其創意的發想,就是尖端的編輯團隊在某次討論中,尋找讀者可能會覺得親近、有趣的題材時,突然冒出來以雞排為梗的一個點子。在推出後由於題材親切,讓讀者能夠認同,銷量也不錯。
  楊仲偉說,除了以編輯團隊的teamwork,合力幫漫畫家想好作品以外,其實出版社也很希望能培植出本土漫畫家,因為在行銷上,「自己人」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「和日本打交道規定就很多,幫日本漫畫作行銷的時候,他還要向我們收宣傳費,甚至內頁貼圖也得付錢。」
  而和本土漫畫家合作就無此問題,出版社可以藉著編輯、漫畫家、漫迷的部落格作靜態宣傳,例如尖端出版社的編輯部落格「群編亂舞」,就用許多漫畫家、編輯的近況,吸引漫迷的目光。而動態宣傳可以安排作家簽名、握手會,或結合拍立得相機的「拍簽會」,著力點較多,效果自然比翻譯漫畫更好。
  而談到行銷,李雨珊亦分享她經營幾米作品的經驗指出,幾米作品的行銷並非一直這麼順利。她說,一開始,幾米繪本被放在兒童區,銷量不過三、五千本。直到國人慢慢習慣圖像閱讀,同時漸漸打開「成人繪本」的市場,銷售量才逐漸上升。
  李雨珊說,在還沒有「文化創意產業」這個名詞的年代,她就體認到要經營一個品牌必須有長久的計畫,不能只炒熱一時,因此她突破平面出版的界線,將幾米的圖像與文字結合,再走影視改編路線,跨業結合延伸出品牌。

國內舞台先搭建好,才有機會出走國際
  而談到整體產業的未來,陳清淵說,在出走國際之前,國內的市場還是一定要健全,而政府其實還有些可以協助的著力點,例如說新聞局年年頒發劇情漫畫獎,但是「獎項頒完後,漫畫家將如何走下去,才應該是獎勵重點。」目前市面上普遍缺乏有發展性的平台,讓創作者有機會持續他的創作,也欠缺一個讓創作者可以交流創意的組織或媒介,這些,政府與出版界都可以共同來思考如何加強。
  而楊仲偉也補充說明,在面對嚴苛的環境時,創作者要有所覺悟。「成功的過程總是很漫長艱難,有些人覺得稿費微薄就放棄了 ,可是目前登上台面的作者都是苦熬過來的,日本或台灣,都沒有例外。」
  洪德麟也同樣強調漫畫家要有苦幹的精神。他說,即使日本漫畫市場很大,漫畫產業也很蓬勃,但是漫畫家要出線也不容易。一本月刊往往會有一二十個作者同台競技,漫畫家要得到青睞,需要經過很嚴酷的競爭,也要有堅持下去的勇氣。

漫畫衍生商機無限,台灣能不能把握
  漫畫不只是漫畫,以「圖像」為核心的產品,所衍生出來的商機令人驚訝,洪德麟說,日本的操作模式是漫畫一紅,簽約的五十多家廠商會先將其商品化,隔年卡通化,然後電視、電影的卡片、T恤、公仔等周邊商品出爐。
  二○○六年《朝日新聞》的專欄指出,《神奇寶貝》每創造一個角色就創造日幣十一億元,總經濟產值達到二兆多元;而日本的稅金很高,曾經以《機器娃娃》創造一年十三億元產值的漫畫家鳥山明,曾經一年就繳了六億多元的稅金。
  而台灣漫畫有沒有可能藉著授權,產生這樣的經濟產值呢?推動幾米產品授權的李雨珊指出,國內作品的授權還不夠活躍,作法也還可以更好。以南港捷運站與幾米合作的公共藝術案為例,李雨珊說,整個車站都已經做好了 ,才留牆面掛貼幾米的畫,在材料上如何能呈現原作的質感,就頗受考驗。「如果能像紐約新站那樣,事前就找藝術家參與,讓創作者與公共單位共同商討出如何呈現,相信會做得更好。」
  陳清淵則說:「台灣漫畫就是需要一個『造神運動』。」或許是大家對國人作品缺乏信心,因而以國人漫畫為中心,所延伸出來的商機就非常薄弱。他認為,不妨以夢想行銷來看待漫畫產業。如果我們的「造神運動」能夠成功,或許是先由一個團隊來運作出一部代表作,那麼就能吸引對此產業有興趣者加入。進一步將漫畫作品授權改編成其他作品,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

漫畫西進、橫跨兩岸、放眼亞洲
  目前兩岸互動頻繁,動漫到中國大陸是否可行、該注意什麼?陳清淵提出自己過去處理漫畫《老夫子》大陸版權的經驗指出,很多人考慮到盜版問題,不願去中國大陸,「但是你不過去,盜版也不會消失。」他認為,應與大陸合法的出版社合作、授權給他們,讓他們去處理盜版問題。
  李雨珊則指出,大陸盜版問題嚴重,甚至會採用模仿的方式,把一個角色改變表情或造型,來規避法律責任。所以跟公家機關合作會較有保障,但是版權歸屬上仍要事先約定,是屬於原創還是設計,如果被官方採用了會不會讓版權變成「國有財產」,這些都要先講清楚。
  楊仲偉則提出自己對動漫市場的觀察,他認為亞洲現在正值熱潮,除了大陸外,東南亞還未開發,而歐洲已接受亞洲漫畫,這正是台灣將漫畫推廣出去的大好時機。
  「台灣的市場太小,」李雨珊也說,正因為有這樣的認識,她從不侷限於台灣市場,而是將眼光放在全球。同時也因為身為創作者的幾米不斷的自我突破,創作水準不斷提升,國際合作的提案就多了 。李雨珊認為,像這類國際合作,對於欠缺全球行銷經驗的台灣業界來說,是非常有利的。因為合作的國外出版社,會把幾米當作自家作者經營,製作和行銷的氣勢自然不同,國內業者也可以吸取經驗,從中進步。
  李雨珊強調,創作者都要找出自己的特色,也要重視華人市場,不要夢想能突然走向國際。而創作者努力創作學習,經理人則全力以赴提供支持,在本土市場上站穩腳步的作品,才有機會獲得國際市場的青睞。


轉載於中華文化總會:

http://www.gacc.org.tw/pub/lit_3.asp?ctyp=LITERATURE&pcatid=3955&catid=3992&ctxid=3996&single=Y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